2018年深秋,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宴会厅里暖意融融,却抵不过互联网行业的燥热。
舞台中央的LED屏循环播放着“风口之上,乘势而为”的标语。
某共享经济巨头的CEO正攥着话筒,激昂的语调整个会场都能清晰听见:“今年Q4,我们要实现用户量破亿!融资额冲击10亿美金!”
台下掌声雷动,有人举着手机录像,有人凑在一起低声讨论“要不要跟风做共享办公”,连空气里都飘着“快”与“钱”的味道。
陈新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,与这场狂欢格格不入。
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,面前摊开一本封皮磨损的笔记本,笔尖在纸上飞速写着什么。
他写的不是会议纪要,而是一棵歪歪扭扭的“知识树”。
树干标着“专业领域知识工具”,树枝分叉出“精准检索”“体系化整合”“实时更新”,每片叶子旁都画着小小的问号,那是他还没摸清的用户痛点。
陈新低头沉思着,似乎有什么问题困扰着他,让他的眉头始终紧锁。
邻座的男人瞥了眼笔记本,嗤笑一声:“哥们儿,现在还画这玩意儿?嘉宾都在说O2O的下半场了,你这思路也太老套了。”
陈新没抬头,只是把笔记本往怀里拢了拢。
他不是不懂风口,反而是太懂风口过后的荒凉了。
三年前,他还是个追着风口跑的愣头青。
看到社交APP火,拉着三个同学凑了十万块,做了个名为“校园密聊”的手机APP。
这个APP主打匿名吐槽和定位交友,凭着这个看似亮眼的功能,居然拿到了天使轮200万融资。
那时候的他,每天琢磨的都是怎么快速迭代,或者怎么涨用户。
今天加个“附近的吐槽墙”,明天更个“匿名送礼”,代码改得飞快,却从没认真看过用户的评论。
直到有天早上,打开后台看到满屏的投诉“APP又闪退了!”“定位不准就算了,还总推送垃圾广告!”“卸载了,垃圾软件!”
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,用户流失殆尽,团队散伙,200万投资烧完还欠了供应商50万。
他记得那天晚上,在出租屋里翻遍银行账户只剩下三千五,买了个馒头啃着,眼泪混着馒头渣往下掉。
也就是从那天起,他开始逐渐明白一个道理。
风口是兴奋剂,能让人短暂亢奋,却治不好产品本身的“软骨病”。
真正的好产品,得像老木匠雕琢家具一样,一榫一卯都得严丝合缝。
现在,他的小工作室就挤在老写字楼的15楼,全公司上下只有5个人。
别人谈融资、讲规模的时候,他只想弄明白那些工程师、医生、设计师,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工具?
笔记本上的问号,他要一个一个拉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