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的商业往来中,公司之间互相提供担保是很常见的事。
举个例子,大马公司想从银行贷款,银行要求提供担保,大马公司找合作多年的小牛公司帮忙,小牛公司答应为其担保。
这种行为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风险。
如果大马公司后续经营有问题,还不上钱,小牛公司就要承担还款责任。
因此,公司做担保时必须谨慎,以下几个地方需要重点注意。
一、担保意味着什么
首先,要明白担保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担保不是签个字那么简单,担保是一种法律承诺:当被担保人(有债务的公司)没能力履行债务的时候,担保人要替它“买单”。
比如大马公司为半羊公司的100万元债务担保,半羊公司到期无力偿还,债权人就会直接向大马公司追讨这100万元。
现实中,一些公司的负责人因为双方的密切关系,没搞清楚被担保人的情况就盖章担保,最后吃了大亏。
所以,公司在做担保前,一定要让负责人和财务、法务人员都弄明白:担保的金额有多大?担保期限是多久?如果被担保人还不上钱,公司要承担哪些具体责任?
把这些问题搞清楚,才能避免“稀里糊涂负担债务”。
二、担保的风险
担保的风险大小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担保人的经济实力和商业信誉。
因此,公司必须花时间调查被担保人的情况。
具体要查什么呢?
一看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。
可以通过查看它的财务报表,了解其收入、利润、负债情况。
如果一家公司连续几年亏损,负债累累,为它担保可能会承担很大的风险。
二看信誉记录。
被担保的公司有没有拖欠货款、偷税漏税的行为?有没有过被起诉、被列入失信名单的情况?
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裁判文书网等渠道查询。
三看还款能力。
比如被担保人贷款是为了扩大生产,还是为了填补亏损?
如果是前者,还要评估其项目的可行性。
三、遵守内部规章制度
公司做担保还得遵守内部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,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。
这就像一个家庭要花大笔钱买东西,得一家人商量后再决定。
根据《公司法》的规定,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,要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,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。
如果公司章程规定担保金额超过100万元需要股东会批准,那么即使董事会同意了,只要金额超标,这个担保行为就是无效的。
因此,公司要在章程中明确担保的决策权限和流程,重大担保事项必须经过集体讨论,相关会议记录要妥善保存,避免因程序违法导致担保无效或产生纠纷。
四、设定合理条款
即使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提供担保,也要在担保合同中设定合理条款,降低自身风险,给自己留条“后路”。
比如可以约定担保的范围,只对贷款本金担保,不包括利息、违约金等,这样能减少责任金额。
还可以约定“反担保”,让被担保人提供资产抵押或质押,比如房产、设备等。
如果被担保人到期不还款,担保人承担责任后,可以通过处置这些资产弥补损失。
另外,在担保合同中还要明确担保期限。
如果合同中没约定,《民法典》中默认的担保期限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6个月,超过这个期限,担保人就不用承担责任了。
但如果约定了较长的担保期,比如3年,担保人的责任就会延长,风险也更大。
公司的担保行为就像一把“双刃剑”,用好了能帮朋友、促合作,用不好会伤自己、毁企业。
只有摸清情况、按规办事、做好防范,才能在商业往来中既讲情义,又守底线,让担保行为真正为公司发展助力,而不是埋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