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中旬,张小天接到了一通电话,这通电话宛如一道晴天霹雳。
宏发采购总监尴尬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:“实在对不住啊,下季度订单转给瑞丰了......他们的AI质检系统能实时标注不良品,我们验货效率提高了三倍。”
挂了电话,张小天在厂区失魂落魄地转了一圈。
他看到质检组的小伙正盯着显微镜,哈欠连天,地上还堆着那些被人工误判为“合格”的瑕疵品。
这些瑕疵品都是客户投诉退回来的,它们本可以被AI精准挑出,此刻却正一点点蚕食着恒远制造的口碑。
回到办公室,张小天的心情沉重到了极点。
他的心里清楚,质检组有许多老师傅已经兢兢业业干了很多年,他们的经验丰富,工作态度也一直很好。
但时代一直在进步,如果恒远一直坚持人工质检,那么将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订单,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逐渐掉队。
那些因为人工质检失误而流出的残次品,可能已经让不少客户失望,长此以往,恒远的招牌恐怕就要砸了。
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,张小天最终还是决定再次召开会议。
会议上,张小天率先开口:“咱们必须得AI转型了,前段时间我们丢了宏发的单子,这是我们合作多年的老客户。如果我们一直不转型,公司迟早会在市场竞争中掉队的。”
“我已经决定了,先砸30万试点智能质检系统,抽调IT部、质检部和第三方算法团队组成攻坚组。”
可话一出口,老周就黑着脸摔本子:“机器能比干了二十年的老工匠眼神准?”
老周在质检岗位干了二十年,一直对自己的经验和眼力颇为自豪,在他看来,机器怎么可能比得上人呢。
张小天回应道: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二十年经验的。不如这样吧,我们先试试看,用数据来说话。”
半个月后,AI试点的质检数据让老周彻底闭了嘴。
AI误检率仅0.1%,效率是人工的5倍,而且根据财务部的测算,单条产线月省人工成本5万,客户投诉率也会降低30%左右。
这一连串的数据,犹如一记记重锤,狠狠地敲醒了那些还对传统质检抱有幻想的人。
看到智能质检系统的试点成果,张小天决定进一步扩大AI的应用范围。
他仔细查看公司不同业务线的资料,经过三天时间的反复推敲,决定把“智能排产系统”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。
张小天再次召开会议,商量AI排产项目的可行性。
有了上一次AI质检的成功经验,这次会议的过程比较顺利,大家基本都没有反对,只是对项目的细节提出了各种优化建议。